《大學》即“大人之學”。何為“大人”?陽明先生在《大學問》中論述:“大人者,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?!?br/>
如何才能成為“大人”?“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”,即修明自己心中光明的德性(修己心),以此照亮、溫暖他人,幫助他人找到內心的光明(利人心),為此自強不息、奮斗不止,直至天下之人都明德向善(成大人)。這就是修己成人之道?!白蕴熳右灾劣谑?,一是皆以修身為本”,“修身”并非簡單的修養言談舉止,“心是身之主宰”,修身定然要修其主宰,綱舉則目張,“心正而后身修”。
如何“修”?通常以為是“修筑”或“修養”,使自己“由小而大”。而《道德經》有言:“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?!毙扌牟皇菫閷W,而是修道,“修剪”、“修煉”、“打磨”、“提純”,心之本體原本就與天地同體,只是被不明和私欲遮蔽,就如明鏡上積滿灰塵、污垢和銹斑,只有不斷打磨,才可使鏡中的萬物重現天日。在《大學問》中,陽明先生教導我們,“修心”就是去私欲、現天理:“茍無私欲之蔽,則雖小人之心,而其一體之仁猶大人也;一有私欲之蔽,則雖大人之心,而其分隔隘陋猶小人矣。故夫為大人之學者,亦惟去其私欲之蔽,以明其明德,復其天地萬物一體之本然而已耳?!?/p>
修己心,成大人,看似如此簡單,為何鮮有人能成為真正的大人?關鍵在于有個“己”在。這個“己”就是小我,小我常常以關愛主人身體或生命的面貌出現,衣食溫飽,問寒問暖,體貼入微,使主人安逸舒適,因而常常極受寵愛。在小我小愛的呵護下,主人多半變成溫室里的花朵,或僅僅貌似大人的“巨嬰”。小我嚴格區分主人與外人,就如看家之犬,一律將外人拒之門外;或如斂財的家奴,忠心耿耿,一心一意為主人爭得財產、名譽、地位,因而也常常備受賞識。其實,小我怎能明白,他的主人與萬物同體,得天道相助,何須保護?他的主人原本擁有無窮寶藏,何須再爭? 圣人無私,故能成其私;圣人終不為大,故能成其大。這也是老子的教導。
不讓“小我”當家,就必須“良知”做主。陽明先生說:“良知猶主人翁,私欲猶豪奴悍婢。主人翁沉疴在床,奴婢便敢擅作威福,家不可以言齊矣。若主人翁服藥治病,漸漸痊可,略知檢束,奴婢亦自漸聽指揮”。時刻覺察反省內心的小我及其小愛、偽善,喚醒內在的良知(明明德),誠于自己的良知,以無我利他之心,把內心無盡的仁愛、智慧、溫暖、微笑分享給廣大的世界(親民,止于至善),這才是“大我”的格局和境界。
可見,《大學》“大人之學”,就是致良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