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心所欲,這幾乎是現代人最喜歡的一個成語。
說話做事,隨著自己的性子來,依著自己的情緒走,無需思慮,也不必刻意,多么灑脫爽快的生命狀態。
今天喜歡了,就全情投入;明天討厭了,就甩手而去,多么自由自在的人生旅程。很多青年人都喜歡引用李白的詩: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,使我不得開心顏?!?/p>
然而,隨心所欲的內涵真是如此嗎?灑脫自在,真的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嗎?讓我們來看看這個成語的出處。
《論語》中,孔子講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逾矩?!?/p>
孔子先圣到了七十歲,才能夠做到隨心所欲,一舉手、一投足都不會逾越倫理規矩的界限。這樣的生命狀態——所思所想、所言所行都在道上,都符合天理良知,這才是“隨心所欲”的真正涵義。
所以,真正的“隨心所欲”,是指一個人修為達到了至善的境界之后,沒有私心雜念,呈現出的一派圣人氣象——“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雜”。
反觀我們現代人常常掛在嘴上的隨心所欲:打著追求人格獨立、精神自由的旗子,不遵守規則,不愿承擔責任;不考慮集體和他人利益,只想追求個人私利?!半S”的,其實是自己那顆私心;“欲”的,其實是個人的好樂、忿懥、憂患等等的一己之欲。
表面上灑脫自在,實則被私欲所奴役,被習氣所牽引,因而表現出來要么是任性妄為,要么是隨波逐流,漂蕩奔逸,終無所歸。
前國防大學戰略學教授金一南曾經說過:解放思想,首先得有思想。假如沒有思想,解放的都是私欲。
試問,我們到底要隨順自己的良知?還是隨順自己的私欲?答案就在心里!